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你很KY嗎?

你很KY嗎?/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楊珮玲2008/9/17【字體】放大 正常 縮小
這是日本的新流行語,指的是一個人搞不清楚狀況。要避免成為K Y一族,必須具備洞察力、人脈掌握力、會話柔軟力、對時與地的應對能力、以及氣氛支配力。 從去年開始,「KY」這個名詞在日本社會中流行起來。從政治到商場,如果有人被稱為「KY」,就好像被貼上個標籤,象徵這個人不識時務、不會看場面應對,或老做些不上道、不合群的事。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反對「KY」這種想法,認為把人標為「KY」的做法本身就是反進步和反創意,造成抑制個人想法的社會。 是不是「KY」重不重要?企業裡需不需要「KY」?如何將「KY」從阻力變為助力?背後都有很多可以深思的部分。
「KY」一詞是從日文中的「不會讀空氣」(日語發音是Kuuki-Yom e-nai,Kuuki指的是空氣,Yomenai指讀不出來)直接翻譯出來的縮寫。空氣透明無色,看不到摸不著,在日文裡「空氣」除了空氣的意思外,還有周圍場景的氣氛和感覺等意。說一個人很「KY」,翻成白話點說,就是這個人搞不清楚狀況,不會察言觀色,不懂「識時務者為俊傑」,跟台語常用的「白目」味道有點接近。 日本的年輕族群使用這個名詞雖已有一段時間,但這個名詞普及起來是在去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時代。當時日本整個社會的焦點都在年金紀錄是否正確,和是否真能順利領到年金等,但安倍當時的施政重點卻在修憲和教育法等事,和一般人關心的焦點都不一樣,當時民間認為他不知人民所需,所以稱他「KY首相」。 看不到的東西要如何讀得到?這就有賴個人功力。雖然大家沒說出來、沒寫出來,但大家都知道在這樣的場合或時間點上該做什麼事,該如何表現,這就是「讀空氣」的力量。 從正面來看,不論在政治、企業或個人社交生活,如果能善加培養和運用「讀空氣」能力,很多時候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在日本流行的「KY度」測驗內容中,就列舉了要避免犯KY錯誤的5個關鍵能力,包括環境洞察力、人脈掌握力、會話柔軟力、TPO能力(TIME、PLACE、OCCASION──必須視時、地、物來對應的能力) 、及「空氣」支配力。 也就是說要培養自己對環境和人的觀察能力、正確掌握對方肢體語言和言外之意的能力、能夠及時做適當的應對、能因地置宜地在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話、以及更積極地反過來能夠主導場面、而不只是消極地溶入「空氣」中。 但如果過度在意「KY」,可能也會造成許多負面效果。對國家和對企業,該做的事不做,該說的話不說;在個人方面,缺乏真誠,只是耍嘴皮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長久下來,殺傷力可能還遠超過「KY」。 例如政治上,一味只選些輕鬆易懂的話題來討好選民,卻不顧及國家社會長期該有的基礎建設和願景,成為只會討好大眾的民粹主義。企業裡沒人敢說真話,明明看到經營有缺陷,卻不敢適度表達自己意見,開會時也老是沈默是金,最後萬一企業倒閉,也只想著反正大家都一樣沒講,也不是只有我。
如果在「KY」和不「KY」間找尋平衡點,其實最重要的原則簡單地說就是事先「做功課」,也就是說要洞察局勢的前提是要事先深入了解對方或會議參與者的文化背景、組織體系、思考模式和做事方法,靈活應變,找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化守勢為攻勢,以最能為對方接受的方式,來適當表達自己想法,達成目的。 例如在日本,開會前的事先協調會可能是最重要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正式的會議反而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認可。此時要抓緊機會在事前協調會時充分表達想法。但如果在美國公司,正式開會時不發言可能被視為不用功、沒有準備,此時就必須充分表達自己想法。這些都是創造「空氣」的方式之一。
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原本社會或企業裡的固有「空氣」裡也吹進了許多新風。如何恰當地「讀出」新的空氣,或者創造新的「空氣」,將是企業人的新挑戰。
(作者為日本達以安資產管理公司(DIAM)國際行銷部資深經理) 更多新聞請看「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